5區倡大規模填海 建「新玫瑰園」
團結香港基金料 未來30年需126萬伙住宅
團結香港基金倡議重啟大規模填海,推出「新玫瑰園」計劃,建議將軍澳、南丫西、蒲台島、屯門及長洲南5區填海3,500公頃,並搬遷葵涌貨櫃碼頭以建住宅,估計提供逾30萬伙住宅供應。
團結香港基金昨日以《重啟大型填海》為題發表報告,提出本港未來30年房屋需求達126萬伙,需要超過9,350公頃(相當於2.6個沙田新市鎮,每個沙田新市鎮面積約3,587公頃)的土地,較政府估算30年房屋需求4,800公頃,足足多出1倍。
若果將已知的土地供應,連同諮詢中的新界北發展區、東大嶼都會,合共提供5,300公頃用地。基金預計,未來30年土地供應仍出現逾4,000公頃的短缺,相當於1個沙田新市鎮。
葵涌貨櫃碼頭改住宅 涉940公頃
因此,報告提出,推動大規模填海計劃,並以公私營合作模式推發展商運用其土地儲備,藉此增加住宅供應。在填海計劃方面,推出「新玫瑰園」計劃,建議在5區填海,包括:長洲南、南丫島西部、屯門南、將軍澳海峽、蒲台島合共填海達3,500公頃,用作發展住宅、工業及監獄等設施。
當中在長洲以南填海興建2,200公頃的人工島(較赤鱲角機場還要大50%),用作搬遷葵涌貨櫃碼頭及其他在棕地營運的物流用途。而鄰近荔枝角美孚新邨、青衣藍澄灣的貨櫃碼頭將騰空作為以資助房屋為主的住宅發展用途,涉940公頃用地,面積相當於60個美孚新邨。
新玫瑰園涉31萬伙 推公私營合作
粗略估算,整個新玫瑰園計劃至少能夠提供超過31萬個住宅單位。此外,報告又建議,優化補地價機制,短中期內推動公私營合作,由私人發展商在指定範圍內的農地儲備,撥出某個百分比予政府發展資助房屋,其餘土地則作私人住宅發展。
對於新玫瑰園計劃所涉及的造價及所需的發展年期等,基金表示未有作出估算,該會高級研究員曾維謙稱,政府無論在新界收地或興建基建均需投入龐大金額,認為社會倘有需要填海,便應該積極考慮;而該會副總幹事黃元山補充指,過往在80年代末玫瑰園計劃時,社會亦對工程造價有所憂慮,認同社會應該作出討論,但指出目前有3.6萬億元的外滙基金備儲,政府應有足夠財力負擔。
至於計劃有否諮詢候任特首林鄭月娥,黃元山強調政府是重要持份者,該會與林太在覓地建屋方面有一致目標,未來會不斷溝通。
對於重啟大型填海的建議,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認為,大規模填海可照顧長遠房屋需求,但政府同時應考慮中、短期的房屋供應,以解燃眉之急。嘉華國際(00173)總經理(香港地產)溫偉明認為,本港現時不少地區土地均由填海所得,填海為可行的辦法。
業界人士亦提出,若重啟大型填海,相信政府將會遇到大阻力及反對聲音,應多聆聽各界建議,按步推行。不過有測量師指,現時本港農地涉及逾億平方呎樓面,政府宜優先開發農地,毋須「捨易取難」。
撰文:
余敏欽
鍾綺敏
28 April 2017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