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自製首置避稅 近親自行轉讓飈 6月達596宗 佔整體二手逾15%創新高

自製首置避稅 近親自行轉讓飈
6月達596宗 佔整體二手逾15%創新高

政府堵塞一約多伙漏洞後,愈來愈多家庭以內部轉讓模式自製「首置」身份避稅。6月份有596宗內部轉讓個案,佔二手交投15.5%,比例創新高。業界憂影響市場透明度。

政府頻頻出招遏抑樓價,置業人士紛紛想出不同方案避稅,其中一個較常用的方法是,把聯名持有的物業,以內部轉讓形式將業權轉移到其中一個業主名下,另一個業主即時變為首置身份,不用繳交15%辣稅。

按年倍增 平均每宗621萬

自從政府去年11月把住宅雙倍印花稅一律提升至樓價15%後,這種內部轉讓個案急升。根據Q房網統計資料顯示,加辣前每月內部轉讓個案不足400宗,及後逐月上升,至今年3月突破500宗水平。而今年4月堵塞一約多伙漏洞後,上月內部轉讓個案急升至596宗,佔二手交投量的15.5%,比例創歷史新高。較去年同期同類個案佔比7.7%,增幅達1倍,可見內部轉讓的趨勢漸成風氣。而相關596宗個案合共涉及37億元,平均每宗621萬元。

以平均每宗621萬元以上述樓價計,假設一對夫婦以內部轉讓方式賣樓,涉稅20.1萬元,而且由於只涉一半業權交易,故只須繳交一半稅款,即約10萬元。而若轉讓出業權的一方以首置身份購入一個同價(621萬元)單位,稅款仍為20.1萬元,而不是樓價15%(93.15萬元),總共省稅63萬元。

內部轉讓價格 不具參考性

由於這種內部轉讓模式自製首置身份的方式愈來愈流行,有律師樓甚至看中箇中商機,不惜派員到地產代理的分行,教導地產代理內部轉讓所涉及的程序及稅款。

有業界人士指出,內部轉讓個案急增,對樓市信息構成嚴重影響,因為這類交易價格與市價有頗大差距。例如愉景灣3期一個398平方呎細單位,上月底內部轉讓易手,涉180萬元,而銀行估值則值375萬元,相差52%。

另有不少內部轉讓個案會以高市價形式進行,以方便申請較多借貸額。若把這批買賣列作正常交易計算屋苑平均呎價,令市場更難掌握實質市場價格。

Q房網香港董事總經理陳坤興指出,市民為避稅而內部轉讓的個案愈多,愈容易誤導市場,因為涉及的個案無論價、量均不是真正的市價。他認為政府必須明白打壓樓價與遏抑成交量是兩回事,樓市政策須檢討。

撰文:

黎煥成

18 July 2017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