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政府研3招 增公營屋供應
政府研3招 增公營屋供應
調整單位組合 徵勾地表地 私人參建
2012年08月14日 星期二
為回應市民對住屋需要的訴求,增建公屋及居屋已成新政府房策重點。
據悉,政府正全方位研究三大方向:包括按近年公屋平均住戶人口持續減少趨勢,調整公屋單位組合,把單位供應量額外增2成;其次是徵用勾地表內長期閒置地皮、空置多年校舍及低使用率社區設施大樓,改建成公屋或居屋;以及借助更多市場力量,加快建屋。
特首梁振英的房策智囊認為,「泵大」公屋供應措施可取,料可在土地供應緊絀的困局下,起到最大紓緩作用。
平均住戶人數 4.4人減至2.9
政府消息人士指,過去10多年公屋住戶人口出現變化,令公屋單位未能「屋盡其用」。據悉,90年代中期公屋家庭,平均住戶人數為4.4人,但近年已減至2.9人(見表),主要原因小家庭日增、更多單身人士申請公屋引致。
公屋數目、相關基建及社區配套,向來按人口訂定,如一個屋邨約2,000個單位,房屋署按每戶4.4人,估算有8,800人居住,便制定合適配套,例如平均每人佔用休憩空間。然而,以現時平均每戶2.9人計算,上述屋邨實際住戶人數僅5,800人,比原本可容納人口少三分一。
1及2人家庭較多 未地盡其用
據悉,其中一個典型例子是慈雲山的公屋群,當年原先規劃約8萬人居住,但建屋後因公屋平均人口減少,令實質居住人口只有5萬多人,未能地盡其用。針對上述問題,加上近年公屋輪候冊累積申請以1及2人家庭佔最多,消息人士稱,政府已責成房屋署,研究調整公屋不同面積單位組合,在不改地積比率及總樓面面積大前提下,增加項目單位供應量。
據政府內部評估,盡用人口差距帶來的建屋空間,可額外增建3成單位,現時訂定「泵大」2成單位的目標,好處是顧及對社區及基建配套的影響,減少地區反對。
另政府要加快公屋及居屋供應,正考慮更多借助市場力量的措施,如探討恢復私人參建居屋、撥地予房協建類似居屋的住宅發售計劃、或以外判合約方式,把項目交由私人建築商興建。
房委會方面,消息指將研究縮短內部程序,如把房署建築項目的內部會議程序縮減。
梁房策智囊、前房屋署副署長鄔滿海認為,因應公屋人口結構變化趨勢,增加可建單位數目,完全是體現人口變化情況。
房委會委員蔡涯棉支持政府抽調勾地表內長期閒置地皮轉建公屋或居屋,並指可採取借用方式,當房委會獲政府批撥建屋土地,可把合適地皮交還政府抵銷,以免影響勾地表地皮數目。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稱,現時勾地表內有逾40幅土地,相信本年度只有小部分被勾出,故政府有條件抽調部分轉為公營房屋用途。
撰文: 黃偉超
14 Aug 2012
經濟日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