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倡 公屋可租可買
冀8成人自置居所 港府:暫維持資助形式
團結香港基金倡議,出租公屋改為可租可買,連同居屋一併改以固定金額補地價,目標8成人擁自置居所;並研究透過填海、開發適量綠化土地及郊野公園,以滿足未來30年9,350公頃土地需要。
由前特首董建華出任主席的團結香港基金,昨發表首份研究報告,建議推出「補貼置業計劃」,日後推出新建公營房屋均以「置業」為目標,提供「先租後買」及「補貼出售」兩類單位,前者類似現時出租公屋,但加入「可租可買」元素,合資格市民除了廉價租住,亦可隨時購買單位;而補貼出售則與現有居屋相若,兩者供應比例在推行初期,將與現時公屋、居屋比例相若(2.2:1)。
若果計劃獲政府接納推出,並延伸至現有二手居屋補地價機制,預計除了每年提供2萬伙可出售的公屋單位外,亦有助釋放現存二手市場未補價的居屋及公屋,合共24.8萬伙供應,有助紓緩私人市場的緊張需求。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回應指,會詳細閱讀基金會建議,但認為面對社會上不同需要,初步認為應維持公屋、居屋兩個不同資助形式,應該有一個房屋階梯,為有住屋需要提供出租公屋,並透過資助房屋提供選擇供改善生活。
發展局回應則指,作為短中期土地供應重要部分,會優先將保育價值和緩衝效果相對較低的綠化地帶用地改作住宅用途,現時無計劃發展郊野公園作房屋用途。
補貼置業計劃 補價金額固定
補貼置業計劃的重點,在於改變現行以市值計算補地價金額的機制,改以固定金額形式補價。例如,在補貼置業計劃下的一個市值400萬元單位,假設以5折出售,將在出售一刻「鎖死」所折讓的200萬元地價,不會隨着日後樓價高低起伏。
港大經濟學講座教授兼基金顧問王于漸指,新機制可避免住戶追趕一個浮動而沒有保障的補地價目標,除可幫助住戶更好規劃未來,亦可激活房屋流轉,增加市場選擇。他又指,若果市民接受,亦可推行至現有居屋及租置計劃的補地價政策。
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稱,補貼置業計劃長遠目標,是期望8成家庭能成為自己居所的業主。王于漸續指,與董建華提出的7成置業目標不同,當年遇上亞洲金融風暴,樓價下跌才令計劃無法推動,今次計劃目的在於逐步推動新資助房屋計劃,如要達8成置業目標,現時須開發土地起樓。
新增土地 料需3個沙田新市鎮
事實上,基金會研究報告亦提及本港面對土地供應問題,為應付未來30年人口增長至822萬人,以及人均居住面層增加40%,預計需要開發2,925公頃(相當於3,042個香港大球場)住宅用地,以及6,375公頃(相當於6,630個香港大球場)其他配套用地,合共涉及9,350公頃用地(相當於9,719個香港大球場),相當於3個沙田新市鎮。
然而,在過去10年,填海土地不足100公頃(相當於104個香港大球場),較之前10年的逾1,000公頃(相當於1,004個香港大球場)比較,報告形容填海工程幾乎陷入停頓。
基金研究員曾維謙認為,土地在香港未必是萬能,但沒有地卻萬萬不能,因此政府除了填海、開發新市鎮外,亦應該理性討論撥出部分郊野公園及綠化地帶作發展之用。
撰文:余敏欽
10 Nov 201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