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喜茶連環租舖 16萬落戶旺角
餐飲業續擴充 本地客租尖沙咀3千呎地庫
內地連鎖茶飲店「喜茶」連環擴充,包括租用旺角豉油街舖。
餐飲續有擴充,當中以內地餐飲仍是擴充主力,茶飲店「喜茶」連租兩舖,包括旺角豉油街地舖,月租料約16萬。另尖沙咀加連威老道原由NIKE逾200萬租用4層旗艦店交吉一年,業主分拆並租出地庫予本地餐飲,月租約10萬元。
近日核心區續錄餐飲擴充個案,而近月內地餐飲品牌相繼擴充,熱潮持續。旺角豉油街28至034號地下1及2號舖,面積約979平方呎,獲內地人氣茶飲店「喜茶」租用,月租料約16萬元。該店現正進行裝修,店外已掛起廣告板,預告快將開業。該店位於豉油街並鄰近西洋菜南街,屬旺角最旺地段之一。據悉,該店曾由鞋店租用,早前遷出。
銅鑼灣駱克道分店 剛開業
喜茶早年曾攻港,疫情期間稍為減分店,如今重新擴充。據悉,該品牌早前租用銅鑼灣駱克道518號地下舖位,面積約1,005平方呎,月租料約17萬元,該店於本月初正式開業。
舖位處崇光百貨後面,可見品牌專攻核心區人流暢旺地段作據點。據了解,喜茶亦於非傳統核心區擴充,包括預租屯門Vcity商場開設分店。
核心區錄得不少餐飲租舖個案,消息指,加連威老道20至22A號瑞生尖沙咀酒店地庫,面積約2,859平方呎,以每月約10萬元租出,消息稱新租客為本地餐飲。該酒店鄰近The One商場,地段今年亦錄不少餐飲租舖。
加連威老道複式舖 分拆招租
翻查資料,該酒店基座部份,即地庫至二樓巨舖,面積合共約12,903平方呎,曾由運動服裝NIKE專門店租用1,月租曾高見227.8萬元,惟去年7月品牌遷出。期間業主亦曾放租,惟未獲承接,本年初曾獲特賣場以20萬元,短租地下及1樓。較早前,業主委託代理行再放租4層樓面,意向月租約120萬元,已較高峰期降低近5成。相信因業主有見大手租務相對淡靜,現決定分拆舖位招租,並先租出物業地庫,而地下至2樓仍希望物色零售商戶。
地監局前主席陳韻雲沽尚匯 帳面蝕百萬
前地產代理監管局主席陳韻雲或相關人士,以1750萬元沽出灣仔2房單位,持貨12年貶值約100萬元。
【本報訊】樓價走勢飄忽,不少名人選擇沽貨離場。市場消息透露前地產代理監管局主席陳韻雲或相關人士,剛以1,750萬元,沽出灣仔2房單位,持貨12年貶值約100萬元。
相關位為灣仔尚匯中層A室,實用面積690平方呎,屬於2房間隔,望開揚維港景觀,屬於區內優質項目,單位去年年中叫價2,650萬元放盤,數度調整價格後,日前以約1,750萬元易手,呎價25,362元,比銀行網上估價1,676萬元高約4%。原業主早於2012年以約1,850萬元購入,是次易手帳面蝕讓約100萬元。
收租多年 料實賺離場
區內代理透露,單位購入後一直用作收租,而且租金持續上升,最初早於2014年月租約3.7萬元,2016年升至3.9萬元,至去年中以約4.1萬元租出。換言之,是次沽貨僅屬帳面蝕讓,多年租金收入已經穩賺離場。
資料顯示,資料顯示,位於灣仔告士打道的尚匯,前臨灣仔運動場及維港,視野十分開揚,當年發展商推售時吸引不少投資者入市。其中,陳韻雲透過不同公司名義購入6個單位,涉及約6,610萬元。當中有5個單位曾於2019年以一籃子方式推售,當時叫價8,030萬元,惟未能成功脫手。
西半山嘉富臺 1430萬沽
至於其他豪宅方面,西半山干德道嘉富臺低層B室,實用面積764平方呎,屬於3房間隔,原業主早於1999年以約567萬元購入,剛1,430萬元易手,持貨約25年,帳面獲利1,363萬元離場;同區樂信臺3座低層D室,實用面積746平方呎,剛以約1,400萬元易手。
工商舖7月238買賣 按月微跌
中原(工商舖)統計,7月份工商舖買賣價量表現一般,共錄得約238宗工商舖買賣成交,較上月微跌約1.6%,對比2023年同期亦微跌約4.8%。至於成交金額方面,在缺乏大手買賣成交下,全月共錄得約27.52億元,較上月減少約7.6%,按年對比則見跌約26%,主因去年同期啟德沐泰街7號THE HENLEY地下連一樓以約5.28億元易手,致令兩者基數相差較大。
中原(工商舖)董事總經理潘志明表示分析,礙於全球經濟復甦步伐放緩,現時市場對投資工商舖物業較為審慎,加上銀行取態更見保守,物業回報更需較以往有所提高,才可吸引投資者入市,因而導致還價幅度相對較大,而近期市場出現個別超高回報的買賣成交,亦為工商舖帶來新投資方向。
九龍塘酒店屋地 近2億放售
第一太平戴維斯香港住宅銷售、發展及投資部高級經理但泰利表示,獲業主委託放售九龍塘金巴倫道37號。該物業地皮面積約9,684平方呎,現狀為一幢兩層高住宅別墅現作賓館用途。物業可連同現有賓館牌照及/或以公司股權轉讓方式以現狀出售。他指,現業主初次放售叫價1.98億元,適合改裝或重建自住。
他指,物業現配備近8,000平方呎的戶外空間,以城規會分區計劃大綱圖標示該地積比率為0.6倍,補地價及成功批核後最大可重建面積達5,810平方呎。
3大推高租務需求「新引擎」
空置率近年持續維持穩定及偏低水平。由2019年至2023年期間,徘徊於3.7%至4.4%,踏入2024年,更是回落至4.1%。(資料圖片)
近期樓市正處於租務旺季,成交相當暢旺,加上近期一手樓市缺乏焦點,因此租務及租金走勢更備受市場關注,適逢筆者日前召開記者會公布有關租務最新內容,故信手拈來於本欄分享一下。
其實自從5至6月開始,筆者已多次提及,留意到愈來愈多內地生、外來高才、專才及其受養人持續湧港,衍生出不少租賃需求,在此不贅。筆者今次決定由另一些較少受人提及的角度,再去細看租務市場未來前景。
首先,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雖然自從疫情以來,香港一度經歷「移民潮」,但其實自2021年起,人口已經「觸底」,根據最新2023年底人口數字,不僅較移民離港高峰期回升約10萬人至750.3萬人,創有紀錄以來次高,而且僅與2019年錄得的752.1萬人的高位,相差不足2萬人,估計隨着各地人才湧港步伐進一步加快,勢刺激本港租賃需求。
住宅空置率 回落至4.1%
與此同時,根據英國內政部資料,2023年全年BNO申請數目僅約3.76萬宗,較2022年大幅減少約34%。若與移民高峰期的2021年錄得約9.64萬宗相比,更是大減逾6成,充分反映移民離港熱潮已退。隨着近月英國有進一步收緊移民政策之勢,相信未來本港移民潮將進一步褪色。不得不提的是,近期筆者與前綫同事討論所得,近月已陸續有部分移居人士決定回流,似乎漸成香港租賃市場需求「生力軍」。根據美聯物業分行數據顯示,由本行今年上半年促成的租務交投中,不少均屬移民回流客的租樓及買樓個案。
若以比例而言,當中租賃交投所佔比例近7成,至於買賣僅佔約3成,反映大部分回流客均採取「先租後買」策略,先觀望樓市走勢再決定入市時機。
此外,根據美聯物業研究中心綜合差估署資料,空置率近年持續維持穩定及偏低水平。由2019年至2023年期間,徘徊於3.7%至4.4%,踏入2024年,更是回落至4.1%,反映住屋需求延續有增無減,有助支持租金向上。
綜合以上因素,除了各方人才及其受養人等持續湧港刺激租務市場外,移民潮逐漸褪色、由各地回流的人口漸漸增加,配合空置率低企,此3大「新引擎」均同時有助推高租務需求。
只要9月份美國聯儲局落實減息,相信有助刺激整體樓市。「租轉買」個案及觀望中的購買力肯定有所增加,有助樓市爆發新購買力,令樓市「買賣」及「租賃」市場「雙頭車馬」雙雙向好,帶動樓市重拾升軌。
美聯堅定前行 推時尚商務衣着政策
美聯集團(01200)於2024年上半年開創佳績,已公布「盈喜」,預期首5月盈利達港幣1.7億元。為嘉許表現傑出的代理精英,日前假酒店舉辦上半年頒獎禮,集團主席黃建業及副主席黃靜怡親領眾住宅部管理層出席嘉許,頒獎禮以「初心如一堅定前行」為主題,寄語美聯精英於毋忘初心,攜手前行必可再創高峰。
是次頒獎禮頒發多項重量級大獎,其中「集團最高盈利貢獻大獎」由美聯物業住宅部勇奪,並由集團行政總裁(住宅)馬泰陽及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攜手領獎。「住宅部最高盈利貢獻大獎(以盈利計算)」及「住宅部最高盈利貢獻大獎(以盈利率計算)」雙雙由九龍區奪得。頒獎禮上亦宣布全新的衣着政策,容許旗下代理,以「時尚商務」(Business Smart)的衣着上班,配合集團年輕化的形象及發展路向,亦希望同事可在愈趨皓熱的天氣下,穿上更輕便舒適的衣服為客戶提供專業服務。
新地暫停掃管笏項目的啟示
嘉興地產行政總裁謝順禮
近日市場傳出新地在掃管笏的住宅項目將會暫停興建,引起市場有不同的猜測。到底新地暫停掃管笏項目的消息對樓市有甚麼啟示?
政府在2月底宣布全面撤辣,之後香港樓市出現小陽春,樓市交投量隨之大增。根據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2月份的一手住宅登記宗數只有367宗,而其後3個月分別是1,499宗、3,636宗以及1,934宗,但在6月份卻回落至980宗,反映一手住宅成交量已經大幅放緩。
同時,發展商每次推盤都要大幅減價才能吸引買家入市。就以屯門新盤意嵐為例,項目鄰近黃金海岸商場或及愛琴海岸商場,日常購物相當方便,區內更設有多間國際學校。意嵐由兩座住宅大樓組成,戶型涵蓋開放式至3房,實用面積由204至767平方呎。發展商首批平均呎價格竟然低於10,000元,一個206呎單位只需要184萬元,被市場形容為「用車位價格就可以買到住宅單位」,但銷情卻是一般,市場相信這正是新地暫停屯門掃管笏項目的原因。
有網民形容這次暫停掃管笏事件為「新地爛尾項目」,但筆者認為以新鴻基的實力絕對沒有資金問題。例如新地在上個月都以6.2億元成功買入沙田小瀝源住宅地皮,反映新地對後市仍然是樂觀的。
或減本地住宅未來供應量
掃管笏項目原先預計興建樓高11至20層的住宅,可以提供1,326個住宅單位,而新地已經向政府支付26.83億元的補地價,故此發展商只需要再投放數億元,便可以樓花出售。但是新地的選擇卻將項目停工,相信跟發展商現時的一手存貨量有關。全港現時的一手存貨量高達2.2萬個。截至今年6月,新地有3,641個貨尾單位排首位,第2位恒基亦有3,418個單位,還未計算即將落成的單位數量。但新地畢竟也是香港龍頭發展商,這次的帶頭暫停住宅項目,假如其他發展商跟隨或拖慢項目興建進度,將會減少本地一手住宅的未來供應量。
另一方面,發展商暫停住宅項目興建,亦會對政府賣地計劃造成極大負面影響。假若政府不想地價不斷下跌或者賤賣土地,同時又不想影響整體房屋供應量,可能會把現時公私營房屋住宅地的比例由7比3調整到8比2,屆時市場會預期未來私人住宅供應量就會減少,假如再加上美國減息,香港樓市便可以穩定下來。
只作內部傳閱及參考用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