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借子女名買樓 避雙倍稅
投資200萬元單位 稅項約3個月租金收入
近年父母資助子女買樓的行為,已成為樓市一個重要動力,加上不少父母借助子女名義買樓,以避支付雙倍印花稅,刺激細價樓樓價進一步向上。
近期市場湧現大量由父母資助子女買樓的個案,當中不少個案是父母借子女名義買樓,以迴避高昂的雙倍印花稅,尤其是200萬元以下細單位,稅款相差甚大。
存息有限 寧資助首期入市
例如屯門良景邨4座高層6室,實用面積約365平方呎,上月於自由市場以168萬元易手。買家為一名年輕人,由父母資助1成首期入市。
據了解,該對父母本身有20多萬元現金儲備,由於銀行利息有限,於是借女兒名義購入單位收租,以節省約2.5萬元雙倍印花稅。單位月租約6,500至7,000元,節省的印花稅,相等於3個月租金收入。
代理透露,由於單位承造9成按揭,該名年輕人因為工資收入不穩定,未能通過壓力測試,最終要由父母作擔保人,才能順利購入單位。
據政府2011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香港人口中最多人數為45至49歲及50至54歲兩個組別,共有約129萬人,5年後的今天,該批人士年齡應為50至59歲之間。而當年的普查資料顯示,上述兩個年齡組別的人口,擁有最多高薪人士,月入4萬元以上的有11.5萬人,佔總數的12%。
該批高薪一族,除了有能力資助子女買樓外,本身也會投資物業,而為了節省雙倍印花稅,往往借助未有物業的子女名義買樓,例如一個育有兩女一子的家長,兩個月前便資助其中一個女兒,以1,150萬元,購入沙田玖瓏山的大單位,節省逾43萬元印花稅。
1150萬購玖瓏山 省43萬稅
由父母資助子女買樓並不是新鮮事,只是近年細價樓樓價急升,早已超出年輕人可負擔的極限,於是愈來愈多年輕人借助父母的力量入市。
現年28歲的莫小姐,正籌備短期內結婚,半年前便在家人資助下,以628萬元購入長沙灣宇晴軒一個兩房單位。她透露,小兩口投身社會工作約5年,本來已經儲了百萬元作買樓首期,但預期結婚要花一大筆錢,最終買樓都要家長幫忙。
據花旗銀行去年底公布的港人置業意向調查報告顯示,有約29%被訪者披露,置業首期款項是來自家人的資助。該報告以電話訪問形式,共訪問了2,036人,年齡介乎21至60歲。
業界人士指,除了避雙倍印花稅外,甚至有父母為免日後處理遺產稅等問題,寧願早早把資金交予子女買樓。
中原地產研究部聯席董事黃良昇指出,社會上不少父母坐擁巨額資金,他們明白各國不斷推行量寬,現金肯定不斷貶值,倒不如「身前」把資金交予子女置業,總比「身後」貶值才交予子女,相信短期內細價樓樓價仍會持續上升。(系列二之二‧完)
撰文:黎煥成
系列名:父母助置業系列
25 Feb 201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